足癬是腳氣,是一種發(fā)生在足部且除其背面以外部位的皮膚癬菌感染性疾病,也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皮膚真菌病,俗稱“腳氣”、“香港腳”。
那么腳氣發(fā)病率如此之高,它到底是怎么來的呢?又為什么如此難纏?
足癬是由紅色毛癬菌、石膏樣毛癬菌、絮狀表皮癬菌、玫瑰色毛癬菌等真菌感染而導致,其反復發(fā)作,十分難纏也與足部表皮細胞更替時間長,角質層厚,汗腺多,又無皮脂腺,而且雙足經常穿著鞋襪,密不透風,汗液蒸發(fā)困難,使之局部溫度高,濕度大,適宜真菌生長有關。
加之,個人衛(wèi)生習慣不良,接觸患者的鞋襪、手套,共用拖鞋、毛巾和浴池等,則很易被感染。
足癬可依據癥狀不同,明確分為3型。
·浸漬糜爛型:也稱間擦型,慢性進程,臨床特征主要為多汗、瘙癢、異臭味,第4、5趾間的浸漬、糜爛,有時可繼發(fā)細菌感染,嚴重者可導致淋巴管炎、蜂窩織炎或丹毒。
·丘疹水皰型:病程是在慢性輕癥基礎上的亞急性過程,臨床表現為瘙癢、水皰、膿皰,有時見裂隙,皮損可由趾間區(qū)向周圍擴展,皰液初起清亮,后可因伴發(fā)淋巴結炎、淋巴管炎或蜂窩織炎而渾濁,此型易繼發(fā)癬菌疹。
·角化增生型:以糠狀鱗屑、角化過度為主要特點,常與甲癬伴發(fā),病程緩慢,常見彌漫于整個足底及側緣的在增厚紅斑基底上的片狀銀白色鱗屑,冬季常有皸裂。足癬多累及雙腳,如患者手足均被侵及,則可見到所謂“兩足一手”現象,但也有雙足雙手均受累的病例。
足癬腳氣雖不是大病,卻也十分煩人,主要在于它非常頑固,總是容易反復發(fā)作、沒完沒了,那么它應該如何治療呢?具體治療方法應依據臨床癥狀而定——
滲液明顯者先進行濕敷收斂,糜爛浸漬者可用依沙吖啶或甲紫糊劑,無明顯糜爛僅有紅斑鱗屑或丘疹可選用各種抗真菌藥物霜劑或凝膠,療程3~4周。
角化增生型可用維A酸、苯甲酸等角質剝脫劑或上述霜劑加以封包,有細菌感染發(fā)生或傾向者應及時應用抗生素治療。
對泛發(fā)型或慢性遷延型應給予口服抗真菌藥物,如特比萘芬、伊曲康唑或氟康唑,療程2~4周。
伴發(fā)足趾甲癬者應根治甲真菌病,否則容易再感染。
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?
保持皮膚清潔,選擇淋??;每日用堿性香皂和流水洗雙足,宜用溫水,洗后雙足應立即擦干。
要注意飲食搭配,多吃一些新鮮蔬菜,適量水果,保證足夠的飲水和維生素。
要注意個人衛(wèi)生與公共衛(wèi)生,勿與他人共用拖鞋、浴巾、毛巾、襪、腳盆等。
另外,治愈后的健康防護也很重要,特別對有遺傳易感性的患者,如避免接觸傳染源,保持足部和鞋襪的干燥透氣等。
參考文獻
[1]王林霞.臨床常見病的防治與護理[M].北京: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,2020:164-167.
[2]王寶璽.中華醫(yī)學百科全書 臨床醫(yī)學皮膚病學[M].北京:中國協(xié)和醫(yī)科大學出版社,2017:119-12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