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說結論:生發(fā)中心型R-CHOP足夠,非生發(fā)中心型建議R-CHOP加其他藥物的臨床試驗(非專業(yè)人士不看下面的詳細描述亦可)。
因為:
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(DLBCL)按WHO分為生發(fā)中心型和非生發(fā)中心型(或ABC型)。
如果FISH檢測有C-MYC陽性,伴BCL-2或BCL-6陽性,WHO將這類淋巴瘤叫做二打擊或三打擊淋巴瘤,不能歸入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,此類患者預后差,自體移植后亦常很快復發(fā)。
免疫組化有C-MYC陽性,伴BCL-2或BCL-6陽性,叫做雙表達或三表達淋巴瘤,這類淋巴瘤仍歸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,預后不一,但普遍認為預后可能較生發(fā)中心型差。
既往有研究認為增加化療劑量的DA-EPOCH化療療效與R-CHOP療效相同。
但,隨著對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逐漸細分,發(fā)現(xiàn)生發(fā)中心型提高化療劑量并不能提高總體存活率,RCHOP治療生發(fā)中心型5年時的無病生存率和總體生存率分別為70%和75%[1]。
da-EPOCH-R與R-CHOP
一項多中心試驗報告,在隨機分配到DA-EPOCH-R與R-CHOP的491名患者中,兩年時的緩解率或無病生存率和總體生存率沒有差異[2]。da-EPOCH-R的≥3級不良事件更常見,包括感染(17%對11%)、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性發(fā)熱(35%對18%)、粘膜炎(8%對2%)和神經(jīng)病變(19%對3%)。
R-CHOP-14(14天打一次化療)與R-CHOP-21(28天打一次化療)
一項對1080名新診斷的DLBCL患者進行的試驗,隨機分配了8個周期的R-CHOP-21與6個周期的R-CHOP-14治療,然后是兩個額外劑量的利妥昔單抗[3]。在中位隨訪46個月時,兩個治療組之間的無病生存率和總體生存率沒有顯著差異。
另一項試驗將600名患有DLBCL的老年人隨機分配到8個周期的R-CHOP-14和8個周期的R-CHOP-21,并報告了兩種治療方案的完全緩解率、無病生產(chǎn)期和總體存活率相似[4]。CHOP-14與毒性增加有關,包括增加肺囊蟲肺炎的風險[5]。
R-CEOP
一些臨床醫(yī)生認為CEOP(用表柔比星代替阿霉素)與CHOP具有相同的功效,但這尚未得到證實。僅一項將217名侵襲性淋巴瘤患者隨機分配至R-CEOP-14與R-CEOP-21的試驗報告稱,完全緩解率、總體緩解率或總體存活率沒有顯著差異[6]。
但(一般但之后是考點呦),患有ABC型DLBCL或雙重打擊DLBCL的患者在接受R-CHOP治療后具有令人無法接受的高復發(fā)率和較差的生存率。雙/三打擊DLBCL患者的預后更差[7]。對于非生發(fā)中心型,鼓勵參加臨床試驗(目前指南暫未提出,預計以后可能會有更改)。此類患者使用R-CHOP的標準治療5年無病生存率和總體生存率分別為45%和50%[8]。R-CHOP加另外藥物的化療方案,可糾正此類患者預后差的結局,結論基于以下研究。
R-ACVBP:加博來霉素
在前瞻性隨機試驗中,當用于年輕患者時,無病生存率和總體生存率優(yōu)于R-CHOP[9]。該試驗隨機分配379名年輕患者(<60歲)的新診斷DLBCL,一個用于R-ACVBP(四個周期的利妥昔單抗,阿霉素,環(huán)磷酰胺,長春地辛,博來霉素,和潑尼松,隨后合并甲氨蝶呤和亞葉酸)或R-CHOP-21的八個循環(huán)。與R-CHOP-21相比,R-ACVBP的完全緩解率相似(83%對80%),三年無病生產(chǎn)期(81%對67%)和總體存活率(92%對84%)率更高。R-ACVBP與更多的血液學和非血液學毒性相關。對這項研究的進一步分析表明,R-ACVBP優(yōu)于R-CHOP的優(yōu)勢僅限于具有免疫組織化學特征的腫瘤,表明非生發(fā)中心B細胞樣表型(CD10-和BCL6-或CD10–/BCL6+/MUM1+才能受益)[10]。
R-CHOP加來那度胺(R2-CHOP)
一項開放標簽、單臂、多中心試驗(REAL07)評估了R-CHOP加來那度胺(R2-CHOP)在49名老年人(60至80歲)中的使用情況先前未經(jīng)治療的晚期DLBCL或3b級濾泡性淋巴瘤[8]。治療包括六個周期的口服來那度胺(第1至14天為15毫克)與標準R-CHOP-21組合。總體反應率和CR率分別為92%和86%。嚴重(3/4級)毒性包括中性粒細胞減少癥(31%)、白細胞減少癥(28%)和血小板減少癥(13%)。中位隨訪28個月后,估計兩年的無病生存和總體存活率率分別為80%和92%。生發(fā)中性型和非生發(fā)中心型的預后相似。
在R2-CHOP的另一項II期試驗中,64名先前未經(jīng)治療的晚期DLBCL患者接受了口服來那度胺(第1天至第10天25mg)加標準劑量R-CHOP-21治療,共給藥6個周期[11]。在可用于反應評估的60名患者中,總體反應率為98%(完成率為80%)。24個月時的估計無進展存活率和總體存活率分別為59%和78%。GCB和ABC亞型的無進展存活率相似。血液學毒性是普遍的。25%的患者出現(xiàn)嚴重(3/4級)非血液學毒性。一名患者在R2-CHOP的第一個周期后在DLBCL受累部位發(fā)生腸道穿孔后死于敗血癥。三名患者發(fā)生了第二次惡性腫瘤(急性髓性白血病、膠質(zhì)母細胞瘤和轉(zhuǎn)移性結腸癌)。
R-CHOP加依布替尼
一項多中心試驗報告,838名非GCBDLBCL患者(76%為ABC亞型)在中位35個月后無進展存活率和總體存活率無差異,這些患者被隨機分配到R-CHOP加依布替尼組與單獨R-CHOP組[12]。在<60歲的患者中,依魯替尼加R-CHOP與改善的無進展存活率、無病生存率和總體存活率相關,且毒性可控,但在60歲以上的患者加依布替尼副作用增加。
R-CHOP加硼替佐米
一項單臂II期試驗評估了R-CHOP加硼替佐米在40名先前未經(jīng)治療的DLBCL患者中的使用[13]。88%的患者有部分或更好的反應,75%的患者達到近似完全緩解。在中位隨訪51個月時,兩年無病存活率和總體存活率率分別為64%和70%。添加硼替佐米與周圍神經(jīng)病變的發(fā)生率高于平常有關。但使生發(fā)中心型和非生發(fā)中心型的預后一致。
在164名非GCBDLBCL患者的隨機試驗中,用硼替佐米(VR-CAP)替代R-CHOP中的長春新堿沒有發(fā)現(xiàn)任何益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