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膚壞疽:
皮膚壞疽是最令人恐懼的,因醫(yī)生的治療而引起的病癥,它與急性藥物過敏性休克一樣,牽涉到最大的醫(yī)學法律責任,比較容易引起法律糾紛。皮膚壞疽可能有兩個不同的病源,一個是化學病源或藥理學病源,另一個是生物病源。
化學病源的皮膚壞疽,是由于使用具有血管緊縮功能的藥物或者太稠、刺激性太強的賦形劑造成的血管危象。
現在人們已經知道,一些AINES和黏多糖去聚合酶的高度集中,尤其是與血腫結合在一起時,又可能引發(fā)皮膚壞疽的癥狀。
在其他情況下,皮膚壞疽的出現是由于多種藥物的混合,而不是只由于某種單一的藥物。對皮膚壞疽的治療應該求助于以愈合(結痂)為主要功效的產品。
生物病源的皮膚壞疽的影響更大。一開始的損傷出現得比較遲緩,通常在幾個星期之后才出現。剛開始出現的時候,其癥狀有點像紅斑狀的,類似于堇菜的丘疹。它會慢慢發(fā)展成潰瘍,潰瘍表面呈現含膿的滲透液。
生物病源的皮膚壞疽,一開始只出現在扎針的部位,但是漸漸地它會遠距離擴散,在離原傷口較遠的地方出現。
從生物組織學的角度上看,它屬于一種結核樣的肉芽腫(肉芽瘤),它可以發(fā)生在皮膚的任何一層上,會有明顯的組織細胞、淋巴細胞、漿細胞和巨細胞的滲透,在其周圍會出現一個區(qū)域的干酪樣壞死。
這種類型的皮膚壞疽一般只出現在生物因素更有利于治療的病例中。通常扎針扎得太深,同時還出現了血腫。
對于這一類皮膚壞疽,應該以預防為主,將主要的精力投入到預防上。預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條:
1、必須對皮膚實施非常細致的消毒。
2、不使用無針注射器。
3、實施針扎的時候,深度不得超過4mm。
4、對實施針扎的藥物劑量進行微觀調節(jié)。
5、一旦治療實施完畢,必須注意避免傷口與臟衣服接觸。
若生物病源皮膚壞疽已經形成,治療的方法是將傷口處的膿液排出,并用氟喹諾酮抗生素(quinoladasfluoradas)在全身進行抗生素治療。抗生素藥可以除了使用氟喹諾酮外,也可以使用鹽酸環(huán)丙沙(ciprofloxacin)和氧氟沙星(ofloxacin)。
其他:
在用洋薊提取物(如Chophytol)進行中胚層療法之后,有可能出現膽絞痛。
在進行桔皮癥治療的求美者身上,有可能感染腹股溝淋巴結炎,是非典結核性分枝桿菌感染的一種病理類型。
在有些疾病中(如牛皮癬、天皰瘡或者紅斑性狼瘡等),無論對哪一種病源的治療,都有可能在皮膚破壞的部位造成與前文所列舉的相類似的損傷(所謂科伯納K?bner現象),但這并不是一條恒常不變的鐵律。
小貼士:
壞疽性膿皮病是一種慢性、壞死性、潰瘍性、瘢痕性、疼痛性皮膚病。好發(fā)于30~40歲的男性,面部、肩部、背部是常見部位。診斷主要依賴于臨床表現。炎性丘疹、膿皰、結節(jié),迅速形成潛行性潰瘍,劇烈疼痛,應考慮本病。